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戏曲这门“活的艺术”。北京秦汉胡同针对不同年龄段学员需求,特别设置成人戏曲研习班与少儿戏曲启蒙班,课程覆盖京剧与昆曲两大经典剧种。不同于传统兴趣班的零散教学,这里构建了从基础训练到登台表演的完整体系,让学员既能掌握“唱念做打”的戏曲功底,更能理解背后的文化脉络。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首,京剧以“西皮”“二黄”为核心腔调,融合胡琴、锣鼓等伴奏,自清末民初成型以来,始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后,是其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秦汉胡同“有戏·京剧课程”特别邀请上海京剧院优秀演员担纲教学。这些老师不仅拥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更擅长将专业技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课程采用6人以内小班制,每个学员都能获得“点对点”指导——从开嗓时的气息控制,到走台步时的重心调整,老师会逐字逐句纠正发音,逐个动作规范姿态。
教学分零基础班与提高班两类。零基础班重点打牢基础:前3个月系统学习京剧“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唱”与“念”,掌握《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选段的基础唱词;后3个月加入“做”(身段表演)训练,通过折扇、水袖等道具的使用,体会京剧“写意”的表演美学。提高班则聚焦舞台呈现,从妆造搭配到临场应变,帮助学员达到独立登台表演的水准。
课程目标不仅是“会唱戏”,更要“懂戏”。每节课前10分钟,老师会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剧目故事——比如《空城计》背后的三国权谋,《锁麟囊》传递的善意文化,让学员在演唱中真正理解京剧的“魂”。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自明代“海盐腔”演变而来,曾独领剧坛300余年。其特点在于“曲词典雅、行腔婉转”,《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至今仍被反复演绎。2001年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更印证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针对昆曲的“雅”与“慢”,秦汉胡同“有戏·昆曲课程”特别邀请上海昆剧团优秀演员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昆曲对咬字、行腔的极高要求,课程采用“分级+进阶”模式:初级班重点解决“字正腔圆”——通过《游园惊梦》选段,逐字解析吴语发音与中州韵的转换;中级班强化“以腔传情”,学习《皂罗袍》等经典曲牌的转调技巧;高级班则聚焦“表、导、演”综合能力,从剧本理解到角色塑造,帮助学员完成从“演唱者”到“戏剧诠释者”的蜕变。
教学同样采用小班制,老师会针对每个学员的嗓音特点调整训练方案。比如嗓音清亮的学员侧重“小嗓”(假声)训练,音色浑厚的学员则加强“大嗓”(真声)运用。在身段教学中,老师会结合《思凡》《琴挑》等剧目,讲解“云手”“台步”等基础动作的戏剧含义——比如“抖袖”是表达激动,“整冠”是展现庄重,让每个动作都有故事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特别设置“剧场实践”环节。每季度组织学员走进专业剧场,现场观摩上海昆剧团演出,并在后台与演员交流妆造、道具知识。这种“课堂+剧场”的联动模式,让学员既能在台下学习,也能在台上成长。
为何选择秦汉胡同?除了专业的师资与系统的课程,这三大教学保障是关键:
1. 分级教学,拒绝“一刀切”:入学前通过“戏曲能力评估”(包括嗓音测试、乐感测试、肢体协调性测试),为学员匹配零基础班或提高班。每个班级设置明确的进阶标准,比如京剧零基础班需掌握5个经典唱段+10组基础身段,达标后才能进入提高班。
2. 双师模式,兼顾技巧与文化:除了专业院团的表演老师,每门课程配备1名“戏曲文化导师”。文化导师会在每节课后讲解戏曲史、剧种流变等知识,比如京剧如何融合徽剧、汉调,昆曲对川剧、越剧的影响,帮助学员建立完整的戏曲认知体系。
3. 成果可视化,学习有动力:每3个月组织“学员汇报演出”,邀请家长与戏曲爱好者观演;每年举办“秦汉胡同戏曲节”,优秀学员有机会与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演员同台表演。这种“阶段性成果展示”模式,让学员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
Q:孩子年龄小,能学戏曲吗?
完全可以!少儿班特别设计“游戏化教学”:用“绕口令”训练咬字,用“角色扮演”学习身段,用“听戏猜曲”培养乐感。很多6-8岁的小学员,经过1年学习已能完整表演《卖水》《春草闯堂》等少儿版选段。
Q:成人零基础,能跟上进度吗?
成人班采用“慢节奏、重体验”的教学策略。老师会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术语(比如把“板眼”比喻为音乐的“节拍”),用生活化的例子讲解动作含义(比如“云手”可以想象为“拨开水面”)。多位40+学员反馈,通过1年学习,不仅能登台表演,更明显提升了气质与肢体协调性。
Q:课程时间如何安排?
京剧与昆曲课程均为每周1次课(每次2小时),具体时间根据报名情况灵活排课,支持工作日晚班与周末白班两种选择,方便不同需求的学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