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海淀国际学校怎么样
  • 教学设备均按国际标准配置,配套设施齐全
  • 学校创立双轨制教学体系,与中美同年级课程无缝接轨

400-888-4846

北京海淀国际学校 - 学校简介

北京海淀国际学校由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与创业联盟教育公司联合创办,是海淀区首所寄宿制国际学校。学校以中美课程双轨制为核心,配备4万㎡国际标准教学设施,通过体育艺术必修课程、科技竞赛实践及全球视野培养体系,构建起全维度的精英教育生态。

从国际班到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进阶

在北京海淀区教育版图中,北京海淀国际学校的存在颇具标志性——它不仅是区批准成立的首所寄宿制国际学校,更是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国际班、初中国际班及国际高中的教育成果升级载体。由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与创业联盟教育公司联合举办的这所学校,占地约10公顷,4万㎡的建筑空间里,容纳着1500余名追求国际化教育的学子,其核心教学体系以中美同年级课程无缝对接为特色,构建起「国内根基+国际视野」的双轨成长路径。

国际标准设施:多元发展的物理支撑

教育设施的配置直接影响着教育理念的落地。这里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智能交互白板、多语言翻译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260余间普通教室与专业教室形成梯度化教学空间——从机器人编程室到陶艺创作室,从录音棚到书法研习室,每个功能区域都围绕「激发潜能」设计。

体育设施的专业性更值得关注:全塑400米田径场搭配人造草坪足球场,满足田径与足球的专业训练需求;18个篮球场与5个网球场构成室外运动矩阵,而室内综合体育馆则包含恒温游泳馆、跆拳道馆及体操训练馆,即便是乒羽和击剑这类对场地要求高的项目,也拥有国际先进的充气式专业场馆。此外,天文台、百鸟园、湿地公园等特色空间,为自然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体验提供了实景课堂。

体育艺术必修:全人教育的核心抓手

在「崇尚体育艺术,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构建了独特的素质课程体系。其中,钢琴、游泳、击剑、高尔夫、网球被列为必修课程——这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通过系统训练培养规则意识、抗压能力与审美素养。以游泳课为例,课程内容涵盖自救技能、竞技技巧与水上安全知识,既满足生存需求又提升体育竞技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韦弦国际运动学院的设立。这里汇聚了多位世界级体育教练,从青少年专业体育水准培养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塑造,学院通过「训练+文化+实践」的三维模式,让体育教育超越了身体锻炼的范畴。例如高尔夫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挥杆技巧,更需要了解国际赛事礼仪与商业规则,为未来参与国际交流储备综合能力。

科技创新实践:竞赛背后的能力锻造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体现在常态化的课外俱乐部与国际赛事参与中。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可以选择机器人编程、基因工程、微电影创作等20余个科技类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并非兴趣班的简单升级,而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实践平台——例如机器人俱乐部的学生需要自主完成从设计、编程到调试的全流程,在解决具体任务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近年来的竞赛成绩印证了这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小学组在FLL国际机器人世锦赛中以722分的场地赛成绩打破原605分的世界纪录;中学组参加IGEM国际遗传工程大赛,凭借自主设计的生物组件获得设备工程奖;更有四部学生原创微电影入围纽约国际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决赛。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学生创新能力、抗压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体现。

性格与习惯:世界公民的底层素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素质」的培养被学校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这里的「世界公民」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四项核心能力:阳光向上的性格特质、国际视野与全球胸怀、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友好学校的交换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不同文化;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锻炼跨文化表达与协商能力;通过社区服务与公益项目,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同理心。这些实践让「世界公民」的培养从理念落地为可感知的成长体验。

从双轨制课程的设计到设施的投入,从体育艺术的必修要求到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北京海淀国际学校始终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精英」这一目标深耕。在这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锻造、素养的培育与人格的塑造——这或许就是一所优秀国际学校最本质的教育追求。

学校环境
  • 校区揭牌仪式
    校区揭牌仪式
  • 校园绿化
    校园绿化
  • 化学教学设施
    化学教学设施
  •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 校区环境
    校区环境
  • 北京海淀国际学校
    北京海淀国际学校
课程导航
校区导航
0.0497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