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日制寄宿学校,北外强大教学资源
  • 中美知名高校合作,完善的境外服务管理团队
  • 专业的海外留学申请团队,完整系统的三年升学规划

400-888-4846

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 - 学校简介

本文系统梳理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依托北外资源形成的办学特色,详细阐释"博文约礼,自立协同"校训下的育人实践,全面呈现这所融合传统与国际视野的学校全貌。

学校发展脉络:从北外基因到独立办学的成长之路

在朝阳区教育版图中,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是一所自带"北外血统"的特色学校。其前身可追溯至2014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创办的全日制双语学校,从诞生之初便与北外共享教育理念与资源积淀。

为满足更多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深化北外"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办学传统,2018年学校正式入驻朝阳区,通过教委审批成为纳入北京市统招计划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这一转变不仅扩大了办学规模,更标志着学校从"北外附属"向"独立办学实体"的关键跃升。

2022年,在教育体系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学校完成重要更名——"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这一新名称,既保留了与北外的历史关联,又凸显了独立办学的定位。如今,学校已形成北外、金盏双校区协同发展格局,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空间。

办学根基:红色基因与国际化特色的双轮驱动

作为北外教育体系的延伸,学校始终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办学血脉。从课程设计到校园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语文课堂中的经典诵读、历史课上的家国情怀解读、社会实践中的红色基地探访,都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国际化办学是另一大核心特色。依托北外的多语种优势,学校构建起"基础外语+第二外语+跨文化实践"的语言培养体系。除英语外,西班牙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已常态化开设,通过情景教学、文化沙龙、国际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突破语言壁垒,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并重"。既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又结合素质教育需求,开发了传统文化(书法、京剧)、科技创新(机器人编程)、艺术修养(管弦乐、绘画)等拓展课程,构建起"基础+拓展+特色"的立体课程框架。

育人实践:"博文约礼,自立协同"的落地路径

"博文约礼,自立协同"的校训,不仅是精神指引,更是具体的育人方法论。"博文"体现在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学校图书馆藏书超10万册,每周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约礼"则通过《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的细化实施,培养礼仪意识与规则观念。

自立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细节中。寄宿制管理模式下,学生需自主规划学习时间、整理个人内务;研学活动中,从路线设计到物资准备均由学生主导。这些实践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口号变为习惯,助力学生成长为独立个体。

协同精神的培育则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在"校园文化节"筹备中,学生需分团队负责策划、执行、宣传;在"跨学科课题研究"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需协作完成调研。这些经历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与合作。

未来展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品牌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明确了"培育全球胜任力人才"的核心目标。所谓全球胜任力,不仅是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更包括跨文化理解、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为此,学校正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其一,深化与北外及海外友好学校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其二,加强教师国际化培训,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师资,构建更专业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其三,完善评价体系,将全球胜任力指标融入学生成长档案,实现从"知识考核"到"素养评估"的转变。

从2014年的萌芽到如今的双校区办学,从北外附属机构到独立办学实体,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未来,这所承载着红色基因与国际视野的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世界胸怀的时代新人"为使命,在基础教育领域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学校环境
  • 高校环境
    高校环境
  • 泳池环境
    泳池环境
  • 乒乓球室环境
    乒乓球室环境
  • 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环境
  • 小教室环境
    小教室环境
  •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课程导航
校区导航
0.0357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