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未来公民
在北京国际教育圈,达罗捷派BISS国际学校的国际初中课程始终以"培养适应个人幸福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未来公民"为目标。这一目标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学校将通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入学科课程,通过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的跨学科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这里的课程更关注学生"如何学"而非"学什么"。例如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调研分析社区环境问题,这不仅要求掌握基础学科知识,更需要运用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这种设计让知识学习与现实需求紧密关联,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课程体系核心:PBL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达罗捷派国际初中课程的核心特色,在于对PBL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深度应用。这一被美国私立中学、北欧名校及哈佛大学推崇的教学法,在这里被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体系。项目设计严格遵循"从学生兴趣出发"的原则,每个项目至少融合两个学科领域,学生以5-7人小组形式完成,从选题、调研到成果展示全程主导,教师仅担任引导者角色。
以"校园生态保护"项目为例,学生需要结合生物课的生态系统知识、数学课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语文课的报告撰写能力,最终形成一份包含现状分析、改善方案的完整报告。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跨学科知识,更在团队分工、时间管理、公众演讲等方面得到锻炼。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知识留存率比传统讲授式教学提升40%以上(据学校内部教学评估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90%以上的课程采用圆桌讨论形式。学生与教师围坐交流,打破传统讲台与课桌的物理隔阂,这种空间设计本身就在传递"平等对话"的理念。课堂上,教师更多通过提问引导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在历史课讨论"工业革命影响"时,教师会提出"如果没有蒸汽机,现代城市会如何发展?"等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维度展开辩论。
全维度支持体系:学术成长与人格塑造
除了创新的课程体系,达罗捷派还构建了覆盖学术、心理、实践的全方位支持网络。学术层面,学校提供一对一专项辅导,教师通过周度学习跟踪表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环节。例如针对数学几何模块薄弱的学生,辅导教师会设计"建筑中的几何应用"实践任务,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
心理支持同样被纳入核心教学环节。每位学生入学时会被分配专属Adviser(导师),1名Adviser负责5-6名学生,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变化及社交情况。晚自习时段(19:00-21:00)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成绩优异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进行针对性补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节奏中进步。
社区实践是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学校每周安排一次"社会课堂",地点涵盖动物流浪所、儿童福利院、有机农场等。以开学初的"泰康之家燕园敬老院项目"为例,学生与老人结成"跨代学习小组":学生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教授简单绘画;老人则分享人生经验、传统手工艺。这种双向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更让"尊重"与"责任"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日常。
有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反馈中提到:"教爷爷用微信视频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这让我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要学会帮助他人。"这类真实的情感体验,远比课本上的道德说教更有力量。
招生要求与计划:寻找同频的成长伙伴
达罗捷派国际初中课程的招生,更像是一场"寻找同频伙伴"的双向选择。学校期待的学生,是将学习视为兴趣而非任务的探索者——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愿意为每一个挑战全力以赴;是心怀善意的行动派——期待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可持续的未来。
对家长的要求同样明确:需要认同"家校共育"的理念,愿意与学校保持定期沟通;具备科学的教育观,能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在陪伴中共同成长。这种筛选机制,确保了校园环境的高度同频,让教育合力化。
关于具体招生计划:春季入学面向8-10年级(对应国内初二至高一)学生,招收中国国籍(不限户籍)及外籍华裔;秋季入学范围扩展至8-11年级(国内初二至高二)。所有申请者需通过学术能力评估、综合素质面试及家长沟通环节,最终录取结果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潜力、性格特质与课程匹配度。